當前位置:首頁 > 長治市屯留區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基礎信息公開>政策文件
索引號:000014349/2024-53985 | |
發文字號:屯政發〔2024〕37號 | 發文時間:2024-12-15 |
發文機關:長治市屯留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主題詞:美麗屯留建設 |
標題:長治市屯留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全面推進美麗屯留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 |
主題分類: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 發布日期:2024-12-15 |
各鄉鎮人民政府、綜合服務中心,街道辦事處,經開區管委會,區直各有關單位:
《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屯留建設的實施方案》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長治市屯留區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5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屯留建設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山西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長治建設的實施意見》(長政發〔2024〕11號),?加快推進美麗屯留建設,結合屯留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支撐,以美麗宜居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為主抓手,充分彰顯生態屯留之美、宜居屯留之美、人文屯留之美、文明屯留之美,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屯留。
(二)主要目標。按照“十四五”深入攻堅、“十五五”鞏固拓展、“十六五”全面提升的戰略路徑,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美麗屯留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屯留基本建成。到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美麗屯留全面建成。
(三)基本要求。著眼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和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做到全領域轉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設、全社會行動,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
(四)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施差異化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鞏固優化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城市化地區空間布局。嚴格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落實“一住兩公”項目用地土壤污染調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嚴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有限人為活動管控,確保全區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達到省市要求。嚴守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區自然資源局、區水利局、區生態分局、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五)強化區域空間特色塑造。加快推進建成區及周邊區域建設,進一步統籌資源,構建以水上公園為中心的山水組群式建成區。發揮規劃引領作用,逐步推進全區形成交通路網暢通有序、西農東工交相輝映、產城融合活力迸發、功能完備舒適宜居的太行山水文化名區。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強化生態環境差異化精準管控,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等領域的應用,為發展“明底線”“劃邊框”。(區自然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深入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統籌推進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科技、生態系統碳匯等領域達峰方案編制,構建我區雙碳工作1+x體系。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和制度建設,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確保“十四五”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5.5%以上。推進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耗雙控考評,對標能效標準,加強節能領域事中事后監管。優化完善節能審查,全力保障高質量發展能耗要素。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有效利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落實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要求,并按照上級要求及時納入相關重點行業,以市場化的方式激勵企業節能降碳。鼓勵開發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到2030年,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達到峰值,為2060年奮力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區發改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局、區住建局、區農業農村局、區能源局、區交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聚焦制造業振興升級主攻方向,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嚴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關口,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新能源、信息技術應用、裝備制造等標志性、引領性、牽引性產業。全面推進焦化、有色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以環保和能耗倒逼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先進產能占比。針對傳統特色產業集群,開展“一群一策”整治提升,加快節能減排改造,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綠色發展水平。聚焦“六新”領域,堅持前瞻布局、創新引領,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提升集群創新能力。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行綠色制造,深入開展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建設,保障綠色礦山企業、智能5G礦山可持續發展。到2027年,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大型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到2035年,綠色制造力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區發改局、區工信局、區能源局、區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快能源體系清潔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以能源產業“五個一體化”融合發展為重要抓手,加快“五大基地”建設步伐,爭當全市能源革命排頭兵。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施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替代、節能降碳增效三大行動,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調整,有效控制碳排放的源頭和入口。加快推進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堅決執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加大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分布式新能源發電項目,推動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有序推進“風光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進一步穩步提升。(區發改局、區能源局、區工信局、區水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加快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協調推進年貨運量在150萬噸以上并具備接入條件的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大型物流園區新建或改擴建鐵路專用線。實施鐵路場站、物流園區等綠色化改造。全面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短駁運輸車輛、廠內運輸車輛使用新能源及清潔能源車輛,大力推進“集裝箱+新能源重卡”試點項目建設。建設綠色交通運輸示范區,加快構建“外集內配、綠色聯運”的公鐵聯運配送體系。加快城鄉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創新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配送模式。堅決打好柴油貨車攻堅戰,推動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和采用稀薄燃燒技術的燃氣貨車淘汰,有序推動老舊車輛替換為新能源車輛和清潔能源動力。到2027年,新增汽車中新能源車占比力爭達到上級要求,老舊內燃機車基本淘汰。到2035年,鐵路貨運周轉量占總周轉量比例達到上級要求,大宗貨物基本實現清潔運輸。(區公安分局、區發改局、區交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加快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構建以麟山絳水為生態綠心,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空間,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增強城鄉氣候韌性,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動建立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嚴格建筑拆除管理,杜絕“大拆大建”。建設綠色城鎮、綠色社區。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落實綠色低碳要求,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公共建筑全部執行一星級及以上標準,超限高層執行三星級標準。大力推進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對標重點用能產品設備能效先進水平、節能水平、準入水平,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加快推進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推廣裝配式建筑。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加快推進BIM技術應用。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建材,鼓勵政府投資工程率先采用綠色建材。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在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建筑中,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推進綠色農房建設和既有農房節能改造。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加強施工、道路、裸地揚塵治理。到2035年,城鄉建設全面實現綠色發展。(區發改局、區住建局、區能源局、區園林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強化固廢危廢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拓展煤矸石、粉煤灰、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途徑,開展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推進新興廢物回收處置,加快建設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全力打好固廢污染防治攻堅戰。健全危險廢物收運體系,加快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實施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有序開展化學物質監測和調查評估,加強新污染物全過程管控,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體系。到2027年,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到2035年,力爭建成“無廢城市”,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區發改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局、區城市綜合執法隊、區衛體委、區應急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礦系統治理。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礦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扎實開展精準擴林、重點補林、科學改林、持續營林、依法護林、創新活林“六大行動”,不斷提高森林質量。深入開展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推進城鄉生態修復。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點,深入推進采煤沉陷區和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上級要求,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上級要求,廢棄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全部完成,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區財政局、區自然資源局、區水利局、區林業、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牢牢守好環境安全底線
(十六)嚴防各類環境風險。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底線思維,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打好非法排污、臨河運輸、園區污染三大環境風險阻擊戰,強化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排查整治。開展化工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三級防控體系建設,實施一批環境應急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立健全環境應急響應體系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加強環境應急演練,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分級負責、屬地為主、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責任體系,與潞州區等相鄰縣區建立上下游、跨區域應急聯動機制。制定實施絳河等重點河流“一河一策一圖”和化工園區“一園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嚴格落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一鍵啟動”機制,及時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加強工業固廢、重金屬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深入推進工業集聚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重點河流環境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加強電磁輻射監管。建立健全環境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強化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區生態環境局、區交運局、區水利局、區應急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抓住長治市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機遇,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支持氣候應對項目建設,大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加快氣候觀測體系建設,加強氣候變化影響觀測,強化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與應對。提升城鄉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市政、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抗災等級,提高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城鄉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警、防災減災綜合評估和風險管控能力建設。(區生態環境局、區住建局、區交運局、區水利局、區農業農村局、區能源局、區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瀕危野生動物就地保護,科學實施棲息地保護與修復,強化野外巡護和監測,不斷提升以豹為傘護種的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對列入全國48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名錄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持續開展專項保護。實施華北豹保護工程,開展種群監測、水源地修復、獵物種群恢復、棲息生境建設和生態廊道規劃與建設,建立豹自然保護地網絡。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預警、影響評估,防控外來物種侵害。到2035年,通過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重要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區自然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筑牢自然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廊道保護建設。建立完善生態監測網絡,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加強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生態狀況監測評估,開展各類自然保護地邊界修正和勘界立標工作。(區自然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共建共享全民行動
(二十)堅持試點示范引領。立足功能定位,發揮屯留能源資源稟賦優勢,全方位深化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統籌推進氣候投融資、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碳達峰和近零碳排放等工作,努力蹚出北方生態脆弱地區和資源型地區美麗建設的新路徑。(區發改局、區生態環境局、區住建局、區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